
同學們、同志們:
經市委研究,全市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今天正式開班。中青年干部是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事業發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當前,全市上下正在開展“學歷史、品國學、凈心靈、提境界”活動。學歷史,就是要增加歷史厚重感,從中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品國學,就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感悟前人修身、為官、干事的思想和智慧。凈心靈,就是要通過學習,塑高尚人格,養浩然正氣。提境界,就是要做實干家,具有追求黃驊大發展的境界。下面,我結合對歷史與國學的感悟,對同學們提十點希望。
一、要追求理想
任何干大事者,都要有追求、有理想,只有這樣才有不竭動力。
一要勾畫施政藍圖。兩千多年前,孔子的藍圖,是“大同社會”,實現“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孫中山的藍圖,是“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毛主席的藍圖,是全國人民達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鄧小平的藍圖,是“三步走”戰略,達到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藍圖,是“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他希望“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有多么大的理想,才能勾畫出多么大的藍圖,才能干多么大的事。作為年輕干部,一定要善于去描繪自己的“崗位藍圖”。
二要立志建功立業。毛主席16歲離家求學,寫出了“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豪情壯志。周恩來19歲東渡日本,探索救國之路,作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朱镕基當選總理第一天發誓,“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溫家寶當選總理第一天,用林則徐的話對全國人民立誓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顧炎武有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年輕干部,必須要有這種為國家、為黃驊建大功、立大業的志向和追求。
三要有高尚價值取向。孟子提出要“舍生取義”;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心系國家,壯志未酬,抱石懷沙,投身汨羅;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面對封賞,堅辭不就;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勵志報國,勇戰沙場;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抗金愛國,矢志不渝;“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南宋末期丞相陸秀夫背負幼帝和10萬軍民跳海殉國;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血灑刑場;女中豪杰秋瑾,“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為了革命生死置之度外;于右任贈蔣經國對聯“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焦裕祿身患肝癌,忍著劇痛,堅持工作,等等。他們是一種什么價值取向?是一種矢志不渝追求國家興盛的高尚價值取向。他們想的只是房子、車子、票子、孩子嗎?他們已經超越這些,甚至認為這是一種庸俗,是對人生的玷污。
二、要境界脫俗
一要有骨氣。孟子《滕文公下》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商周時期兩位重臣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禮記》有“不食嗟來之食”;孔子“不飲盜泉之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們面對威逼、利誘、貧困,不低頭、不彎腰。當今社會,年輕干部必須要有這種骨氣,才能干成大事。
二要有氣節。什么是氣節?就是堅持正義、正氣,并為之矢志不渝的靈魂和脊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海瑞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吉鴻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不愿屈服;還有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等等,這是何等高尚氣節?他們都是青年干部學習的榜樣。現在,有的人辦私事找這個求那個,今天弄個假檔案、明天弄個假學歷,氣節在哪,臉面在哪?黃驊的正氣在哪?甚至有的人找起官來,辦起私事來,自己覺得挺坦然,實際別人覺得挺惡心。這就是沒有境界、沒有氣節。
三要有品位。有的人氣質高雅、風度翩翩,是因為有內涵、有學識、有修養。蘇軾有句詞叫“腹有詩書氣自華”。《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禮記·大學》講,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周瑜儒雅多謀有品位,令程普贊嘆道:“與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作為年輕干部,要思想高尚,目標宏遠,心胸寬闊,正氣正派。如果低頭一看就是“腳尖”,一想就是利益,一說就是自己,一做就是金錢,肯定是沒有品位、沒有前途。年輕干部首先就要修好自己、修正自己,要有讓人愿意交往的高雅品位。
三、要把握大勢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年輕干部要經常進行戰略思考,研究形勢,把握大勢。重點就是搞好“三個研究”,參悟“兩篇文章”,做出“一個判斷”。
一是搞好“三個研究”。要研究世界,知道奧巴馬在想什么,知道世界格局、軍事力量、經濟走向、金融形勢等。要研究中國,知道習近平在想什么,明白經濟體制、改革舉措、結構調整、金融政策、環保治污、反腐治貪、正風肅紀等。要研究黃驊,知道市委、市政府在想什么,知道園區項目、城市建設、美麗鎮村、陽光政治、千項基礎性工作等。
二是參悟“兩篇文章”。歷史上有兩篇文章對大勢的分析非常好。一篇是《隆中對》,“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諸葛亮分析了當時大勢,告訴劉備,曹操不可以打,孫權只可以援,現在要謀益州、圖荊州、占四川,然后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形成一霸。一篇是《出師表》,首先提出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后進行了五點分析,一是“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二是“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三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四是“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五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具備了這些條件,則漢室興盛,指日可待。
三是做出“一個判斷”。就是要把握大勢,順應大勢。孫中山講,“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如果逆歷史潮流而動、逆社會發展規律、逆做人做官道德倫理,就會一事無成,甚至身敗名裂。即使得眼前,也不會得長遠。年輕干部,要定位自己,樹立目標,把握方向,為之奮斗。
四、要堅守干事
年輕干部一定要堅守干事哲學,心無旁騖,聚精會神,埋頭干事,持之以恒。
一是用干事推出自己。每名干部都應該像產品一樣有自己的品牌。產品推銷是靠質量,干部對自己推銷靠得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持之以恒、不浮不躁的埋頭苦干。這個過程就像爬山,這個山是無形的,如果付出了80%的努力,就松懈了、不堅持了,也就失敗了。更不能只付出了20%的努力,就覺得了不得,組織上就應該怎么樣了,那肯定是膚淺輕薄。白居易講,“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如果有能力,就要經得住燒、經得住煉。實干興邦,實干興黃驊,實干也興你自己。
二是靠干事展示才華。什么是才華?一方面是干的活比別人突出,這是客觀存在;另一方面是自己具備的才干、學識、品德比別人優秀,這是主觀存在。別人能干的你也能干,而且干得更好;別人干不了的你也能干,少了你不行,別人無法取代,那說明你更有才華。劉備“三顧茅廬”,是因為諸葛亮有幫助劉備抗庭曹魏、孫吳的才干;蕭何“月下追韓信”,是因為韓信有率百萬之眾打敗項羽的才干。關鍵你得是人才。
三是以干事評判干部。《荀子》講:“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國寶,不要做國妖,要重實干,不要尚空談。是金子要發光,是錐子要冒尖。要判斷哪個難關是自己攻克的,哪個急難險重是自己承擔的,哪項具體工作干成了滄州第一、河北一流,給黃驊爭了光、添了彩。誰能干成事,誰就是黃驊的英雄和功臣!
康熙時期,八爺黨為爭奪太子之位,結黨營私、收買人心;雍正卻苦惱國家困境,幕僚鄔思道為雍正謀劃說:“爭,就是不爭;不爭,就是爭”。雍正頓悟,于是韜光養晦,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事。當沒人賑災時,雍正去了;當沒人清欠時,這個得罪人的活雍正干了;當太子失勢,別人是“墻倒眾人推”,雍正支持太子,支持康熙。最后“不爭就是爭”,當了皇帝。正應了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引用了韓非子的名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作為年輕干部,一定要多在基層鍛煉,增加基層歷練,經過一番實干、苦干,鍛煉出真本領,積累出真經驗。不讒言領導,不巧言令色,不為官而官,只要踏實干活,肯定會得到提拔。汪國真《詩情畫意》中講:“如果本身發光,何懼太陽照不到的地方”。鮮花盛開,蝴蝶自來,一切自來。
五、要堅強毅力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成就一番事業,不會一帆風順,都會遇到挫折,經歷精神壓力,關鍵就是看有沒有雍正那種“堅剛不可奪其志”的精神,有沒有鄭板橋說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執著。
一是困難不足懼。工作就是矛盾,領導就是解難。孟子講,“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周文王在獄中演《周易》;孔子備受責難著《春秋》;屈原被流放寫《離騷》;左丘明失明著《國語》;孫臏被砍雙足著《孫臏兵法》;司馬遷受宮刑成《史記》;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成為霸主;蒲松齡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終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為自勉;唐僧取經歷經“八十一難”;毛主席經歷過秋收起義、五次反圍剿,爬雪山、過草地,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勝利;鄧小平“三落三起”,推動改革開放,為國家繁榮富強奠定了堅實基礎。孟子的《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講,“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作為年輕干部,一定要堅定“困難面前有我,我面前沒困難”的思想,敢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二是人言不足畏。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講,憂讒畏譏,去國還鄉,肯定滿目悵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憂民,處江湖憂君,進不憂,退不憂,肯定是快樂!曾國藩贈其弟曾國荃一首詩:“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意思是說,盡管左面掛滿了朝廷的褒獎狀,但不要因此自滿自傲;右邊放了毀謗、詆咒我們的文件,也不要生氣,人世間本來就像天秤一樣,這頭高了那頭低。只要效法“屠羊說”(出自《莊子》,講的是楚國一個賣羊肉的,在楚昭王失敗后他跟隨流亡外地,但在楚昭王大勝返國后,他卻拒絕賞賜)的精神與做法,樂觀豁達,淡然處之,榮譽也罷,誹謗也罷,不過是藍天上的一片浮云,一會兒就會被吹散,成為往事。干任何工作,如果意志上不堅定,聽到風吹草動,就瞻前顧后、患得患失,前怕狼、后怕虎,必然導致工作停擺不前。佛家講,雜念生就會百象生,當頭腦中有了一百個主意,就會把干事主義淹沒,最終一事無成。當心中只有干事主義,就會心靜如水,純凈心靈,不管是潮起潮落,陰晴圓缺,你都可以免去浮躁,輕松自如地走在人生的大道上。
三是完美不現實。歷史上有個著名的《君臣對》,講的是唐太宗和許敬宗。唐太宗問許敬宗:“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對曰:“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恨其光輝。天地之大,人皆有嘆,何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以調眾人之口;且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戳,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別,鄉鄰聽之疏,親戚聽之絕。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帝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無所不能的上天都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何況做人為官。胡適有句話叫,“對事要于無疑處有疑,對人要于有疑處無疑。”心理要健康,不要多疑。因為有疑,項羽逐范增,曹操殺楊修,崇禎殺袁崇煥。人之處事,固不可以不思,而亦不可以過思。不想是“傻子”,但是想多了就是“瘋子”。朱熹曾言:“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不徒多思之為尚”,君子要有問題意識,要有準確把握切入點的智慧,更要有果斷行動的執行力。追求完美只會讓人走進形式主義的怪圈,有智慧的行動家不會如此。追求完美主義就是空想主義,必然會導致形式主義,最后就是精神虛無、一事無成。干事不要追求所謂的完美,要長遠謀劃、全面思考、干好當下,貴在邁出“第一步”。
四是美言不亂腦。《鄒忌諷齊王納諫》講,“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夸你的人不是親近你、害怕你,就是有求于你。作為年輕干部,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把美言當成口碑,不要把讒言當成親近,不要把挑撥當成戰友,否則會陷入美言的陷阱,自我陶醉、自高自大、自以為是,最終是害了自己。
六、要勤奮敬業
《警世賢文》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座的各位,都是經過“十年寒窗苦”考上大學,高考前的勤奮,是大家“金榜題名”的關鍵。如果我們把提拔也作為一種“金榜題名”,那么“金榜題名”前的勤奮過程,是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