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自發自醒運用文化元素
到自覺自為發展文化產業
努力揚起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龍頭
陜西旅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旅集團”),是省政府授權的文化旅游產業投資與資本運營機構。近年來,陜旅集團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全產業鏈發展”帶動下,踐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走過了“文化自醒”“產業自覺”“文旅融合自為發展”三個階段。近五年,陜旅集團取得了營業收入增長3倍,凈資產增長8倍,利潤增長13倍,擁有兩家掛牌上市公司,58家企業高效運營的業績。2017年,陜旅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利潤總額1.84億元、凈資產40億元,在文化旅游行業營業收入超過凈資產,這是一張漂亮的財務報表。
一、立足文化、深挖內涵,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舉措
一是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帶動戰略,促進全系統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2013年,陜旅集團按照省委、省政府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決策部署,承接了我省30個重大文化項目中的8個項目。陜旅集團加大對特色文化資源的深層開發,綜合利用科技等創新方式,使文化資源從“靜態展覽”轉向“活態傳承”。當前,文安驛古鎮、白鹿原影視基地、兩漢三國一期諸葛古鎮已建成開放,岐山周文化景區將于7月正式運營。各具特色的文化項目,實現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中,文安驛古鎮通過展現驛站文化、道情文化、窯居文化、知青文化,已成為全國文學藝術家、畫家采風體驗基地。白鹿原影視文化基地以陳忠實小說《白鹿原》為文化載體,通過關中建筑、電影場景、民俗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展示關中文化。因此,游客量持續增加,去年第一個經營年度,在不收門票的情況下,營業收入突破億元大關。
二是打造旅游演藝陜軍,助推全系統文旅產業的提檔升級。陜旅集團憑借《長恨歌》、《延安保育院》等文化演出方面的成功經驗,在黃河壺口、法門寺等景區,通過文化嫁接,策劃打造文化實景演出,以此加大對傳統景區的改造提升,增強了游客的文化體驗感和景區參與度。從黃河壺口的《黃河大合唱》到法門寺的《法門往事》,再到海南三亞檳榔河的《紅色娘子軍》,陜旅集團實景演出主題涵蓋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等多樣元素,高質量的藝術表現力震撼著觀演者的心靈。到2018年年底,陜旅演藝將累計推出大型實景演出10臺,其中投資額超5000萬元的演出有3臺,投資額超1億元的演出有3臺。陜旅集團用產業化的形式展現了文化自信,大踏步進入全國旅游文化演藝第一方陣。
三是探索“旅游+文化+影視”,探索旅游電影類型片,彰顯“文化陜西”。陜旅集團以文化為基礎,自2012年推出院線電影《白鹿原》后,逐步探索“旅游+文化+影視”新路徑。先后推出特種3D巨幕電影《黃河》《黃土高原》《大關中奇幻之旅》,在集團旗下景區免費放映。當前,陜旅集團圍繞關中的旅游電影《長安假日》已經破題,在陜南拍攝的旅游扶貧電影《第一書記》將于下半年在央視電影頻道首播,陜北旅游院線電影《再見吧,我的愛人》(暫定名)將在年內完成制作。
二、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的思考
一是用文化延伸旅游產業鏈,提高旅游產業附加價值。“京西滬桂廣”是我國改革開放初向外賓推出的黃金旅游線路,陜西旅游的優勢在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鮮明的民俗文化。文化與旅游結合,既是利用旅游壯大文化產業,也是強化旅游中的文化體驗和產業屬性。結合陜旅集團情況來看,在唐樂宮演出近30年的仿唐樂舞隨著旅游產業的升級,2016年改版為故事性強、歷史文化鮮明的演出《大唐女皇》,每天觀眾爆滿,高峰時每天演出三場次。在白鹿原影視城,陜旅集團以柳青、陳忠實、吳宓、杜鵬程等為代表的為陜西當代十位文化大家塑造了銅像、石像,這在全國是第一家。因此,“陳忠實老宅”的《白鹿原》小說年銷售近6000本,實現收入24萬元。
二是尊重市場規律,創造文化消費。陜旅集團在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探索出了一套從形式到內容到專業隊伍到建設到發展的專門機制,并在營利模式、營銷模式、融資模式上的探索出了一些成熟做法。例如,盡量用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文化內容,體驗類節目時長基本控制在60分鐘左右,秉承“文化、歡樂、慈愛”的理念,力求形式與內容的高度契合統一。同時,在省旅發委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陜旅集團在相鄰省份舉辦了多場推介活動,如“豫見陜旅”“蜀暢陜旅”,活動將演出、美食、影視、科技融為一體,形成了良性聯動促銷機制。
三是明確發展要求,加大專業團隊的培養與合作,保持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旺盛動力。目前,陜旅集團在省內外有20余個項目在建,面對龐大的運營和建設任務,人才培養和團隊打造尤為重要。陜旅集團通過突破單一團隊模式,加大與國內外頂尖團隊的合作。在設計方面,積極組織世界一流的設計團隊如美國AECOM、英國阿特金斯、澳大利亞的IAPA參與設計。在文化產業上,先后與李悍忠、金鐵木、梅帥元等團隊聯合創作,多角度闡釋文化內涵。陜旅集團近幾年每年在吉林、河南等地招聘演員400到600人,而且優中選精,打造了在市場上“立得住、演得久、傳得開”的精品之作,構建陜旅集團的核心競爭力。
三、從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挖掘走向絲路文旅產業的發展
一是打造“一帶一路”上的文化載體。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陜西憑借地緣優勢,在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樞紐經濟的構建中迎來又一次全新的發展。陜旅集團和灃西新城管委會共同策劃籌建絲路風情城項目,以通過文旅創新,產業復合的形式闡釋絲綢之路融合、動態發展的文化實質。絲路風情城項目占地約4100畝,擬打造為集體驗旅游、文化創意等功能于一體的絲路文化旅游目的地。絲路歡樂世界作為絲路風情城的核心板塊于去年開工建設,該項目借鑒法國主題公園狂人國,將打造一個展現亞歐各國特色的實景演藝主題公園,再現絲綢之路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其中,《馬可·波羅》實景演出開啟威尼斯和絲路風情城同時策劃、同時創排的雙城模式,為“一帶一路”起點和端點樹立一個新的文化標桿。
二是注重地域和民族文化挖掘,推廣多元產業模式。陜旅集團在旅游演藝項目發展中,通過深挖民族文化核心,集中展現地域文化和民族元素。當前,陜旅集團在海南三亞,與北京春光投資集團、海南三亞市政府合作打造 “文化演藝+景區”、“文化演藝+餐飲”、“文化演藝+城市商業綜合體”的三亞檳榔河黎族景區,項目占地10平方公里,將為三亞市場帶來差異化文旅產品,景區內實景演出《紅色娘子軍》已于2018年2月12日試演,7月1日公演。
在廣西桂林陜旅集團策劃打造《象山傳奇》,并配合打造演藝文化公園。通過這一舉措,陜旅集團將探索在全國三十多個省會城市推廣文化演藝配套產業的復制模式,我們也希望省屬其他文化企業與陜旅集團合作,共同實現文化走出去。
三是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構建文化旅游產業平臺。省委宣傳部提出要在全省建設100個文化產業園區,陜旅集團在建及運營的項目在發展過程中,一直探索將項目打造為文旅園區平臺。在金延安·圣地河谷、白鹿原影視城、諸葛古鎮、岐山周文化景區,通過招商、股權多元化、建立期權制等方式,吸引當地的文化創意大軍進駐,共同豐富項目內容、提升文化價值。
四是加大供給側改革,帶動文化旅游產業全要素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離不開互聯網、金融等新興產業的帶動。陜旅集團在轉型中,應勢而為一直努力在新的旅游趨勢中尋求發展。2013年搭建了陜西最全面的互聯網旅游平臺——駿途網,自上線至今已累計服務500余萬人次,并在三板上市,為我省智慧旅游建設,旅游大數據平臺搭建奠定了基礎。陜旅集團托管的陜西旅游產業基金,項目投資已覆蓋7個省市,扶持了一批文旅中小企業發展,當前基金已從2014年末設立時的4億元種子基金發展成為現在的439億元管理規模,有效突破了文化旅游企業融資難的障礙。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公布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組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已經在路上。構建文化陜西、傳播中國聲音、講好絲路故事,堅定文化自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通過產業帶動、團隊培養、品牌輸出、努力地打造“一帶一路”上的文化旅游制高點,陜旅集團責無旁貸。